为聚焦残疾人群体法律服务需求,以科技打破沟通壁垒,由法律公益社社员和“人工智能赋能听障人士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创业团队为主要成员组成的数学科学学院“法融益”智慧普法助残暑期实践团,于7月至8月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法律普及和法律助残实践活动,用专业与技术为听障群体撑起法律“保护伞”。
7月初,实践团在杜文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南京市聋人学校,正式开启实践征程。活动现场,志愿者们依托搭载AI语音转文字、手语翻译功能的便携式设备,与听障人士开展一对一深度交流。从劳动就业权益保障到日常消费维权技巧,志愿者们借助实时翻译工具耐心倾听需求,同步发放图文并茂的无障碍法律宣传手册,用通俗语言解读《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等相关法规,助力听障群体快速明晰自身合法权益。
进入8月,实践团创新采用多地分散调研模式,8名志愿者分赴安徽、江苏、河南、四川四省的社区、街道,持续推进普法助残工作。志愿者们结合不同社区听障群体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AI技术开展服务,或依托AI法律咨询平台提供个性化法律解答,针对邻里纠纷、社会保障等常见问题给出专业建议。亦或借助AI生成的趣味法律知识闯关小程序,以互动游戏形式激发听障居民的法律学习兴趣。同步开展实地调研,收集听障群体在法律服务方面的诉求与难题,并且通过问卷调查调研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效果情况。
实践全程,志愿者团队充分发挥数学、计算机、数据科学、社会保障、教育科学等专业优势,将AI技术深度融入各个环节,同时听障大学生的加入,使得实践活动开展更加顺利。通过AI工具实时记录调研数据,运用Excel结合AI数据处理插件进行梳理分析,精准提炼出听障群体在法律服务中“沟通不畅”“维权渠道不熟悉”等共性问题,并形成五条可操作建议的实践报告,为优化助残法律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此次实践活动,既为听障群体带来精准、便捷的法律知识,也让大学生志愿者在科技助残公益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无障碍建设的认知。未来,实践团将持续优化“AI+法律”助残模式,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完善社区助残法律服务体系、构建包容平等的无障碍社会环境贡献青春力量。
(文、图/张露露 编辑/杜文 审核/丁雯)